你知道為什麼基督教很討人厭嗎?
在台灣,提到「基督教」這三個字,有些人心裡會馬上浮現出排斥、甚至反感的情緒。不是不熟悉,而是太熟悉。甚至有人一聽到基督教,就開始翻白眼。
就算撇開「反同性婚姻」類型的爭議,基督教還是有其他讓人受不了的地方。
第一個原因:講話奇怪
「小孩考試100分——感謝主」、「公司加薪——感謝主」、「尾牙抽到iPhone——感謝主」。跟基督徒對話,好像只要聊久一點,話題就會自動轉向上帝、耶穌、聖經,好像沒辦法好好說話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其實基督徒也不是故意的。
台灣的基督徒本來就不多,大多聚在自己的小圈圈裡。久了,他們在這個圈子裡養成一套特有的語言模式。就像青少年動不動就「我沒了」、「89猴」、「確實」,在他們圈子很自然,但對外人就很突兀。
更極端一點的,就是所謂的「屬靈兮兮」——這不是什麼正經的神學名詞,而是一種講話方式,彷彿每句話都要加上一點神聖的味道,讓你搞不清楚他到底在說人話還是在講道。畢竟在教會裡,「越屬靈」往往就代表「越厲害」,所以為了證明自己屬靈,就講話越來越誇張,經文亂引、宗教術語滿天飛。
第二個原因:排他性
「信耶穌得永生,不信耶穌下地獄。」
打開聖經就會發現,神說的話具有最高權威,不能質疑。但是,有些基督徒把聖經裡「神對子民的話」,直接複製貼上來對付不信的人。於是,只要你跟他觀點不同,他可能就會拿聖經來「糾正」你,甚至不容你反駁,因為「這不是我說的,是神說的」。
這種思維,不只出現在聖經的解讀,還滲透到教會的文化。教會裡,牧師常常被視為上帝的代言人,他們說的話,底下的信徒很難質疑。加上許多牧師都有高學歷、高知識背景,就更讓人不敢挑戰。
這樣的文化,長期下來形成一種氣氛:不能討論,只能服從。
基督徒相信只有一位真神,這也意味著——真理只有一個。要嘛基督教是正確的,其他宗教就是錯誤的;要嘛就是只有某一個宇宙觀是正確的,其他都是錯的。不可能所有的信仰同時都正確——至少基督徒是這麼認為的。
第三個原因:業績壓力
你可能有這種經驗:第一次參加教會聚會,還在觀察,結果就被一群人包圍,問你「要不要信耶穌?」、「要不要受洗?」、「好巧、這邊剛好有放滿水的浴缸。」
為什麼這麼急?因為在基督教教義中,信耶穌得永生,不信下地獄。他們真的相信,如果你今天不信,明天死掉就來不及了。
但除了這份「靈魂的焦慮」,還有一層現實壓力——業績壓力。
教會辦活動要有人來、節慶要有人參加、受洗主日要有人受洗。如果沒人,就很尷尬。更別說許多教會有類似金字塔的結構,從主任牧師、到區牧、小組長,每個人都被問:「你帶了幾個人來?」
所以每到聖誕節、復活節,全台基督徒好像突然都變超積極。不是因為他們突然愛你了,而是因為他們怕活動沒人來。因此這種「邀你不是因為你,而是因為KPI」的感覺,會特別明顯。
你同意這三個原因嗎?留言告訴我。
如果你不是基督徒,那以上三點也許正中你的心聲。
如果你是基督徒,那麼——你好,我也是。
在你留言罵我之前,請你把這整篇文章重看一次,然後試著把裡面的「他們」全部換成「我們」。
我自己身為以上問題的累犯,我也持續在自我檢討當中。所以我們一起加油吧!
基督徒不需要討好這個世界,但也無需特別惹人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