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們年輕人也都跑去那一間教會了嗎?
近年來,美國一項統計指出,基督徒青少年隨著年紀增長,穩定參加教會聚會的人數逐年下降。17歲時約有69%持續參加,到了18歲減少到58%,19歲僅剩40%。而20多歲穩定參加教會聚會的,只剩約30%。
雖然這是美國的調查數據,但我在台灣的觀察也發現同樣的趨勢。作為一名基督徒,我在大學階段也曾有過離開教會的經歷。這讓我想要和大家來分享:為什麼年輕人會離開教會的五大原因。
上大學後生活圈轉變是第一個關鍵。許多人上大學才擁有真正的自由,離開父母的監督、有了更多自主時間和選擇興趣的空間。這時候的年輕人常常想要在週末早上睡到自然醒,不再像以前那樣星期日被父母叫去教會。
同時,許多人到外地求學,必須重新適應和融入一個新的教會。且許多教會只簡單地推薦他們去其他教會,甚至只透過牧師間的聯絡。但這種方式,實際上對年輕人幫助不大。也會因為不習慣別的教會而離開教會。
我覺得教會更應該做到陪伴年輕人度過這段過渡期,幫助他們真正融入新教會,而不是僅停留在表面推薦。另一個方式是鼓勵大學生假期回母會聚會,但具體如何實踐是一件需要每個教會自己思考的事情。
第二,教會虛偽的現象讓年輕人失望。青少年時期,孩子們還沒有完全發展出獨立思考能力。教會的兒童主日學或青少年團契,可以透過設計好的活動來引導他們更了解這個信仰。
但現在年滿18歲的年輕人,他們非常注重自己的感受和被理解。對教會表面一套、背後一套的虛偽行為敏感且難以接受。許多牧者和領袖往往只在需要他們幫忙時才積極關心,平時則忽視這群年輕人。
這種不長久的關懷的態度讓年輕人失去信任。聖經中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斥責,就是針對他們表裡不一的行為。教會領袖必須實踐「言行一致」,用真誠的行動愛護年輕人,而非只視他們為教會的勞動力。
第三,關係疏遠是不可忽視的問題。當年輕人上大學或忙於學業,難以常常參與教會活動,自然而然會與教會其他弟兄姊妹漸行漸遠。
更糟糕的是,即使有些年輕人在教會聚會多年,他們也可能感覺自己沒有真正融入教會群體。人際衝突、不被接納感,都使得這些年輕人更不願意留下。
因此,教會必須營造一個包容接納的環境,幫助那些邊緣的人找到歸屬感。同時也要營造一個互相包容與理解的氛圍,把關係放在優先,事工安排其次。因為沒有穩固的關係,事工再多也難留住人。
第四,工作忙碌是現實因素中不可忽略的挑戰。許多年輕人大學期間半工半讀,步入社會後責任加重。周末的時間無法空出來參加教會聚會和服事。
大教會因資源較豐富,能提供多元時間的小組聚會,讓人較容易安排。但小教會非常困難。因此,當年輕人覺得教會活動沒有帶來實質幫助,缺乏屬靈成長或情感連結,就很容易感到聚會變成例行公事,甚至不參與。
這裡有兩個層面值得思考:一個是年輕人自己是否願意在信仰與生活上成長,改變只求「得到好處」的心態;二是教會是否有反省和調整,提供更有意義且實際的靈性支持,讓年輕人感受到教會生活是有價值的。
第五,社會議題的敏感與教會的應對策略影響年輕人的歸屬感。聖經和神的權威無可置疑,但在現代多元社會中,牧者與教會領袖應扮演溝通的橋樑,幫助信徒理解聖經的細節,並深入認識耶穌。
可遺憾的是,許多教會在涉及社會議題時缺乏開放的對話空間,反而用較硬的態度來反應。例如針對同婚法案發起連署,或者號召參加反同遊行,這些做法會讓年輕人產生反感。
所以教會需要學習如何溝通、聆聽不同意見,避免非常快速的下定論或強迫大家想法一致,才能讓年輕人感受到被尊重與理解。
綜合以上五點,年輕人不願意穩定參加教會聚會,是因為他們在生活變遷、人際關係、信仰真誠度、時間分配以及教會對社會議題的態度上遇到種種挑戰。這些不是突然有的,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。
教會若能用心聆聽每一位出席率下降的年輕人背後的原因,陪伴他們度過過渡期,而非批判指責他們「被世界價值綁架」或「被魔鬼影響」,那麼離開教會的比例一定會減少,願意留下的人數也會隨之增加。
年輕人不是不愛去教會,他們只是不愛去你的教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