牧師可以開跑車嗎?以下是全世界有錢的5位牧師。
5. Romildo Ribeiro Soares(R. R. Soares,巴西) — 約 1.25億美元
淨資產:約 1.25 億美元,是巴西另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靈恩派牧師。
私人飛機:擁有一架 King Air 350 公務機,市價約 500 萬美元。
媒體與出版資產:創立 International Church of God's Grace,擁有電視台、書籍出版部門、錄音室與教會網絡。
家庭背景:與 Edir Macedo 為姻親關係,兩人共同建立巴西最強大的基督教媒體勢力之一。
4. Silas Malafaia(巴西) — 約 1.5億美元
淨資產:估計約 1.5 億美元(本人曾聲稱僅有 160 萬美元)。
私人飛機:曾花費約 1200 萬美元購買私人飛機。
房車資產:曾展示價值 9 萬美元的防彈 Mercedes-Benz E500。
事工與媒體:領導 Assembléia de Deus Vitória em Cristo,並經營出版公司、電視節目與網路媒體。
社會角色:因公開支持保守政治立場及爭議性言論而備受關注。
3. David Oyedepo(奈及利亞) — 約 2億美元
淨資產:約 2 億美元,是非洲最富有的牧者之一。
私人飛機:擁有至少四架私人飛機,自稱完全由神供應而非募款購得。
教會園區:主領 Living Faith Church(Winners’ Chapel),總部 Canaanland 佔地 530 英畝,設有全球最大教堂之一 Faith Tabernacle(五萬座位),附設學校與住宿。
事業版圖:擁有出版事工(Dominion Publishing House)、大學(Covenant University)、各類教育與地產投資。
影響力:其教會網絡遍佈非洲與歐洲,為現代非洲靈恩運動的領袖人物。
2. Kenneth Copeland(美國) — 約 3億美元
淨資產:約 3 億美元,被視為「成功神學」代表人物。
私人飛機:擁有多架飛機,包括 Cessna Citation Bravo、Citation X、Gulfstream V,還擁有私人機場與跑道。
房產與園區:德州 Fort Worth 的 Eagle Mountain 國際教會佔地 33 英畝,含教堂、影視中心、豪宅與教會機構設施。
收入來源:書籍、教會捐獻、廣播節目、巡迴佈道會。
爭議:常因財富誇張與抗拒揭露財務詳情而成為媒體關注焦點。
1. Edir Macedo(巴西) — 約 12–13億美元
淨資產:超過 12 億美元,是目前全球最富有的牧師。
媒體帝國:擁有巴西第三大電視網 RecordTV、Record News、64 家廣播電台與音樂品牌 Line Records。
出版與電影:出版超過 34 本書,許多成為暢銷書,並投資拍攝自己傳記電影《Nada a Perder》。
房地產與建築:打造仿所羅門聖殿的大型教會建築,斥資超過 3 億美元;也涉足銀行與房地產事業。
風格與生活:他的資產橫跨宗教、媒體、金融與娛樂界,是現代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企業家之一。
牧師可以當有錢人嗎?
在教會圈或社群媒體上,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個爭議性的話題:牧師能不能成為有錢人?甚至進一步延伸為:「基督徒可不可以開跑車?」、「是不是只要一個人擁有太多,他的信仰就一定不純潔了?」
這個問題聽起來好像簡單,但其實背後涉及到我們對「錢」的看法、對「敬虔」的理解,甚至牽扯到我們對神與人關係的基本假設。當一個牧師變得富有,這本身到底有沒有問題?當一個基督徒擁有財富,是否就代表他一定在事奉瑪門,而不是事奉神?
聖經怎麼看「財富」?
耶穌在馬太福音6:19-24中教導說:「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;地上有蟲子咬,能銹壞,也有賊挖窟窿來偷。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…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,你的心也在那裡。」
這段經文不是叫人「變窮」才屬靈,而是指出一個真理:你所看為寶貴的,會決定你成為怎樣的人。耶穌並沒有說財富本身是罪,而是提醒我們注意那個「放錯地方的心」──你可能同樣是一位努力工作、有理財概念的基督徒,但你心中真正的追求,是財富的增長?還是神的國度?
接著祂又說:「你們不能又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。」
這裡的「事奉」不是兼職,而是完全的效忠。你心中的主宰只能有一位。若你用盡全力追求財富,就無法同時用盡全力追求神;相反,若你真心愛主,那麼你對財富的看法、使用方式,就會隨之被神轉化、潔淨、引導。
三種常見的反應──你是哪一種?
當我們面對那些比自己更有錢、更成功、生活看起來更富裕的弟兄姊妹時,我們的內心很容易有三種反應。而這三種反應,其實正是我們是否正在「積財寶在天上」的指標。
第一種反應是「苦毒的羨慕(Envy)」。這不只是羨慕別人而已,而是一種帶著苦毒的心態──覺得不公平、覺得對方不配,甚至希望對方失去所擁有的。這種反應看似是在論斷別人,但其實是暴露了自己內心對財富的執著。你之所以不爽,是因為你想要那樣的資源、生活、地位。換句話說,即使你口裡說「錢不重要」,但你的反應卻證明了「錢對你還是非常重要」。
第二種反應是「互相比較(Comparison)」。在這個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,我們很容易被演算法推向一種人生競賽──你看別人的生活,看他們的穿搭、餐廳、旅遊、車子、房子,甚至事工的規模與影響力,然後潛意識地跟自己的現況做比較。這種比較可能不是出於惡意,但它會慢慢侵蝕你的心,讓你開始懷疑神的供應、神的帶領,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。不知不覺中,你就讓「人的掌聲」取代了「神的眼光」,讓「世界的成功」取代了「聖經的標準」。這就是眼睛昏花的狀態——你看東西的方式已經不再純粹、不再清晰、不再敬畏神。
第三種反應是「直奔標竿(Focus)」。這是最健康的回應,也是真正屬靈成熟的樣子。當你看到別人擁有你沒有的東西,你不羨慕、不比較,而是問自己:「我有沒有在我的人生中,好好地對準上帝?」這樣的人,會把注意力放在神的心意上,而不是別人的成就。他會知道,自己的命定不是別人的翻版,每個人要面對的挑戰與要完成的使命都不同。他看到的,是人的靈魂,而不是人的資產;是人的需要,而不是人的財報。他可以欣賞別人的成功,卻不會被捆綁;可以認真管理自己的財務,卻不被錢財所奴役。
所以,牧師可以當有錢人嗎?
如果一位牧師的財富是透過正當的工作、清潔的良心、誠實的經營累積來的,同時他又樂意奉獻、慷慨給予、不以物質作為自我價值的憑據,那麼他完全可以是一位敬虔的、蒙神喜悅的牧者。
反之,你即便再窮困,如果你內心仍充滿貪婪、嫉妒、自我中心,對神冷淡不理,對人吝嗇自私,那你同樣無法成為一位忠心的僕人。
這樣的你,已經在事奉瑪門,你只是依然很窮而已。